中学语文

261. 案例:阅读两位教师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流程,完成下题。教师A:一、阅读查疑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二、讨论释疑1.(齐读第一段)“比美”离题了吗有何作用2.第一段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关系3.(齐读第二段)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之处何以能比喻讽谏4.(齐读第三段)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三、延伸迁移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却不深说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4.如何看待《战国策》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教师B:一、初读课文.提出问题学生小声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可以向教师提问。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本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1.邹忌长什么样儿他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是怎样回答他的他信了吗他反思后得出了什么结论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他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4.齐王纳谏后.收到什么效果(要求尽量用原文回答)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问题:请从教学活动设计的角度,评析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
262. 爱的丝雨悄悄来了①风,伴着花谢了又开;雨,随着风飘向大海。现在的我,才明白,爱,是在什么时候悄悄走来。——题记②车窗外飘起了微微细雨,我回首,雨中,母亲那不舍的双眼流下了清澈的泪,夹杂着这无边的丝雨.在地下激起跳跃的水花。她的手在空中划出了一条最美的,充满爱的雨中的弧线。③这雨竞是如此熟悉!还记得,上小学的一个雨天,您冒着雨前来接我回去。调皮的我时不时想跳出伞外,与雨亲密接触,但无论如何,都逃不出您的大伞。我分明发现,那伞完完全全歪到我这边,而您却沐浴在雨中。④还记得,那个雨夜,您焦急忧虑的双眸紧紧地盯着病床上的我,您把我捧在您温暖的臂湾中,喂我吃药,替我擦汗盖被子。半夜醒来,我依旧看见您布满血丝的充满慈爱而又掩饰不了心痛的双眼。在您的温暖下,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那个病痛折磨的夜晚,我安详入眠。⑤还记得,乘车回乡的那个雨天,夜幕中,雨幕下,您驻立在桥头,花伞下,透露出您焦急而又耐心的身影。我奔到您的身旁。您嘘寒问暖,替我背书包,帮我打雨伞,那一天,我哭了,背着您.在雨中流淌着忍不住的感动的泪水。⑥还记得,那个雨夜,您和父亲千里迢迢到我的宿舍,为我送吃的送穿的,看到了我,您心满意足。当晚,你们冒着风雨回去。我站在门前,看着你们骑车远去的身影,默默祈祷,让你们一路平安。⑦爱的丝雨悄悄来了,它竟是如此悄然无息,以至于这十几个春秋,我竟不知它在我心里汇起了爱的海洋。您一直都在包容着我的任性与无知,无时无刻不在用爱的丝雨滋润我的心房。⑧车上,我又回首,远远的,母亲还在雨幕下。心里爱的丝雨已经悄悄来了,窗外爱的丝雨依旧落下……问题:1、请从第④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2、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267. 阅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次特殊的教师节”(节选),按要求答题。(二)创设情境.尝试练习1.创设情境:两个好朋友在教师节那天相约回母校看望小学班主任刘丛笑老师,来到学校后却得知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于是她们决定购买礼物去医院探望老师,当她们来到礼品店时,面对琳琅满目的礼品却出现了分歧,(幻灯片展示)究竞该买什么礼物去看老师呢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2.幻灯片展示:各种礼物请同学们认真想刚才这两个同学碰到的问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意见,不仅要说出买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要买,买多少。买什么样的等。3.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向同伴表达看法时要注意把问题想清楚,要说清楚,说具体,理由要充分,让别人听得明白。在听别人说话时,专注于谈话对象的谈话,以诚恳的态度倾听。同时,还要明确看望老师买东西,要根据老师的岁数、爱好、身份、性格等特点来考虑。4.讨论好了买什么礼物,她们来到礼品店购买礼物。她们到底能不能顺利买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呢(板书:与陌生人交流)假设两位同学来到礼品店将遇到以下情况,她们该如何处理(1)如何向售货员询问关于上述礼品的情况(2)假如需要的某个礼物缺货怎么办(3)如与售货员出现分歧(比如颜色、数量、价钱等不合适)时,又该如何处理5.分小组讨论。6.学生表演。两个学生表演,同学评议,再请同学表演,再评议。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271. 阅读《散步》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生:这位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学生读第2段)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生:母亲十分依赖孩子。师:哪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生:倒数第2段。师:请你读一下。(学生读)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奶奶应当满足孙子的要求。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句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要带点儿拖音,“还——是——走小路吧。”对该教学实录选段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274. 阅读下面一则有关写作的教学叙事(节选),按要求答题。为了让学生尽快提高写作水平,我要求所有学生每周写篇500字以上的作文,可以摘抄。尽管如此,学生依然叫苦连天第一次的作业情况是。有人抄作文选.有人抄名句名段,令我欣慰的是有一篇文章虽然稚嫩,但不乏对生活的感悟和优美的语段.只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成熟”。这让我有意识地记住了他的名字。接着好几次作业我留心观察发现,他每次的作业都非常认真,只是每篇依然透露出桀骜不驯的性情。为了鼓励他继续学好语文,尤其发展他显示出来的写作天赋,也为了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我决定在全班把他的几次作文作为范文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讨论评价。对该教学叙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275. 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一段开始。生:第1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大家从第2段中找一找!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问题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占、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第3段。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师:完美的概括。第4段。生: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生:“至于”两个字。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生:必须简洁。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投影】课文主要内容: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第10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一分一总”结构。重点在于第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生:第2段为第一层,其余为第二层。因为第2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一分”结构,那么,第二层中的7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生:第3段到第7段可以为一层,第8段和第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第8段和第9段是说的里面。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生:第3、4、5、6为一段,第7、8、9为一段。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2段中找到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就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问题: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276. 《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q-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课文导语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托物言志”。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课后练习一、背诵并默写此短文。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孔子云:何陋之有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教学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学生情况八年级.50人课时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问题:1、为本篇课文设计一道至少包括4个文言实词学习的课后练习题(含参考答案)。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80.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按要求答题。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事。青少年的“情感效应”极为明显,当代学者认为:“情商”甚于“智商”。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作文教学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叶圣陶早在1963年的一封信中曾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他很注重情感的激励机制。国外一项研究表明,学生能力的发挥,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积极态度,则学生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而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发挥20%~30%。这说明,其中50%~60%的潜力,是能够通过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动机而递增的。基于材料倡导的作文批改观,下列理解或做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