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

208.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段二级公路路基工程,其中K3+220~K3+650为高填方路堤。路基填方高度最高为21.2m,地面以下有约6m的软土层。施工单位采用强夯处理地基,采用水平分层填筑路堤。高镇方路堤横断面示意图如图[1234-1.gif]所示。注:本图单位以cm计,路基两侧超宽填筑50cm。图1高填方路堤横断面示意图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事件一:施工单位在已碾压整平的场地内做好了周边排水沟,布设了竖向排水体,并在强夯区地表铺设了垫层。在施工场地内选择一块有代表性的地段作为试夯区,面积200㎡。试夯结束后在规定时间段内,对试夯现场进行检测,并与试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以检验设备及夯击能是否满足要求,确定间歇时间、夯间距、夯击次数等施工参数,确定强夯处理的施工工艺。强夯处理范围为坡脚边缘。事件二:施工单位确定的强夯施工工序主要包括:①夯点布设、施工准备、场地平整、④试夯、⑤主夯、⑥检查验收、⑦副夯、⑧满夯。事件三: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对高填方路堤进行了动态观察,即沉降观测,用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大于10~15mm控制路堤稳定性。 问题: 1.分别写出图1中标注H以及A所对应的术语名称。强夯区铺设的垫层材料采用哪种类型?试列举两种具体材料。 2.指出事件一中存在的错误并改正。补充通过试夯还可以确定的施工参数。 3.写出事件二中强夯施工的正确工序。(写出数字编号即可) 4.补充事件三中,施工单位对软土地区路堤施工还必须进行的动态观测项目及控制标准。
209.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段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路基宽度12m。上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AC-13),下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AC-20);基层采用18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宽度9.5m;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沥青混合料指定由某拌和站定点供应,现场配备了摊铺机、运输车辆。基层采用两侧装模,摊铺机铺筑。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施工前,施工单位编制了现场作业指导书,其中部分要求如下: (1)下面层摊铺采用平衡梁法; (2)摊铺机每次开铺前,将熨平板加热至80℃; (3)采用雾状喷水法,以保证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不粘轮; (4)摊铺机无法作业的地方,可采取人工摊铺施工。 事件二:施工单位确定的级配碎石底基层实测项目有:压实度、纵断高程、宽度、横坡等。 事件三:施工单位试验室确定的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集料比例如表2所示,水泥剂量为4.5%(外掺),最大干容重为2.4t/m³,压实度98%。 [1234-2] 问题: 1.本项目应采用什么等级的沥青?按组成给构分类,本项目沥青混凝土路面属于哪种类型? 2.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还需要配备哪些主要施工机械? 3.逐条判断事件一中现场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是否正确?并改正错误。 4.补充事件二中级配碎石底基层实测项目的漏项。 5.列式计算事件三中1km基层需1 #料和水泥的用量。(不考虑材料损耗、以t为单位,计算结果保留到 小数点后2位)
210. 某山岭隧道为单洞双向两车道公路隧道,其起讫桩号为K68+238~K69+538,隧道长1300m。该隧道设计图中描述的地质情况为:K68+238~K68+298段以及K69+498~K69+538段为洞口浅埋段,地下水不发育,出露岩体极破碎,呈碎、裂状;K68+298~K68+598段和K69+008~K69+498段,地下水不发育,岩体为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裂隙较发育且有夹泥,其中K68+398~K68+489段隧道的最小埋深为80m;K68+598~K69+008段,地下水不发育,岩体为较坚硬岩,岩体较为完整,呈块状体或中厚层结构,裂隙面内夹软塑状黄泥。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事件一:施工单位对该隧道的围岩进行了分级。按安全、经济原则从①全断面法、环形开挖留核心士法、③双侧壁导坑法中出选出了一种浅理段隧道施工方法。事件二:根据设计要求,施工单位计划对K68+398~K68+489段隧道实施监控量测,量测项目有:洞内外观察、地表下沉、钢架内力和外力、围岩压力、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锚杆轴力等。事件三:施工单位在K68+690--K68+693段初期支护施工时,首先采用激光断面仪对该段隧道开挖断面的超欠挖情况进行测量,检验合格后,采用干喷技术,利用挂模的方式喷射混凝土,并对喷射混凝土强度等实测项目进行了实测。事件四:在二次衬砌施工前,施工单位发现K68+328~K68+368段多处出现了喷射混凝土掉落的现象,掉落处原岩表面残留有黄泥。施工单位提出了掉落段的处治方法,并进行了复喷施工, 【问题】: 1.判断隧道各段围岩的级别,指出事件一中比选出的施工方法。 2.事件二中哪三项为必测项目?写出拱顶下沉量测的方法和工具, 3.指出事件三施工中的错误。补充喷射混凝土质量检验实测项目的漏项。 4.分析事件四中喷射混凝土因原岩面残留黄泥而掉落的原因,并写出施工单位复喷前应采取的措施。 5.本项目是否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是否需要专家论证、审查?
211. 某10联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地处山岭重丘区,跨越河谷,起点与另一特大桥相连,终点与一隧道相连。部分桥跨布置示意图如图[1234-4]所示。该项目在招投标和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事件一:招标文件中的设计文件推荐连续箱梁采用移动模架法施工,因现场场地受限,模架在该桥梁终点处的隧道内拼装。然后前移钻孔施工。但某施工单位进场后,发现隧道标未开工(另一施工单位承担该隧道施工),无法按时提供移动模架拼装场地。经桥梁施工单位提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确认,暂缓第十联施工,而从第九联开始施工。因第九联桥墩墩身较高,移动模架采用桥下组拼、整体重直提升安装方案,第十联箱梁待隧道贯通后采用桩柱梁式支架(第十联支架布置示意图见图)施工,由此造成工期推迟一个月。上述方案上报相关单位并经批复后开始施工,根据相关规定,施工单位提出了以下索赔要求:①移动模架桥下组拼场地处理费用;②工期延长一个月按天索赔增加的现场管理费;③移动模架垂直提升安装费用;④第十联支架摊销费用;⑤因第十联改为支架而损失的模架摊销费。如图第十联支架布置示意图事件二:如图所示的桩柱梁式支架由桩基础、钢管柱、卸落装置、贝雷片、型钢、联结件等组成,支架按设计计算设置了施工预拱度。组拼完成后,按相关要求进行检验及加载预压试验,满足要求后投入使用。事件三:施工单位按照《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编制了支架施工专项方案,该方案经施工单位审核,由技术负责人签字后,报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实施。 【问题】 1.事件一中,逐条判断施工单位提出的索赔要求是否成立? 2.结合图与事件二,指出型钢、卸落装置、贝雷片分别对应图中的A~H中的哪个编号?说明应根据哪些因素来确定卸落装置的型式? 3.事件二中,支架施工预拱度的设置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4.事件三中,支架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前的相关程序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写出正确程序。
212.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段二级公路的路基工程,路基宽度 12m,其中 K1+600~K3+050 为填方路堤,路段填方需从取土场借方:K1+600~K2+300 填方平均高度为 1.6m,设计填方数量16200m³;K2+300~K3+050 填方平均高度为 2.1m,设计填方数量 24000m³。 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了复查和现场核对,补充了必要现场调查资料,发现该路段原地面下有 50cm 厚淤泥,设计文件中未进行处理,施工单位在施工图会审中提出处理意见后,经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同意,按路堤坡脚每侧扩宽 1m 采用抛石挤淤的方法进行处理,抛石方量 14193m³,要求采用粒径较大的未风化石料进行抛填。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了取土场位置并拟定了新的施工便道 A、B 两个方案,施工便道 A方案长度 1420m,施工便道 B 方案长度 1310m,最终确定采用 A 方案,取土场位置平面示意图 如图 1 所示,施工过程中,路堤填筑两侧加宽超填 30cm。 [465963_1.gif] 问题: 1.计算 K1+600~K3+050 路段设计填方量的平均运距。(单位:m,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后 2 位) 2.根据《路基施工技术规范》,K1+600~K3+050 路段是否需要进行路堤试验路段施工?说明理由。 3.说明施工单位确定施工便道 A 方案的理由。 4.路堤填筑时,两侧加宽超填 30cm 的主要作用有哪些?对抛石挤淤的材料还有什么要求?该路段软基处理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5.计算 K1+600~K3+050 路段加宽超填方量,并按《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计算该路段业主需计量支付的路堤填土方量。(单位:m³,计算结果保留到整数)
213. 背景资料: 某三级公路,起讫桩号为 K0+000~K4+300,双向两车道,路面结构形式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该路段已成为重要集散公路,路面混凝土出现脱空、错台、局部网状开裂等病害,对该段公路需进行路面改造。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采用探地雷达、弯沉仪对水泥混凝土板的脱空和结构层的均匀情况、路面承载能力进行了检测评估,设计单位根据检测评估结果对该路段进行路面改造方案设计。经专家会讨论,改造路面采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处治后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路面结构形式,如图 2 所示。 [465963_2.gif]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该改造路段中的 K2+000~K3+200 经过人口密集的村庄,设计方案在此路段设置隔离栅,建议施工单位隔离栅宜在 A 工程完成后尽早实施。 事件二:施工单位对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块脱空的病害采用钻孔,然后用水泥浆高压灌注处理的方案,具体的工艺包括:①钻孔②制浆③定位④交通控制⑤灌浆⑥B⑦注浆孔封堵。 事件三:施工单位对发生错台或板块网状开裂的原混凝土路面,将病害范围的整体全部凿除,重新夯实路基及基层,对换板部位基层顶面进行清理维护,换板部分基层调平采用碎石,再浇筑同强度等级混凝土。 事件四:施工单位对板块脱空病害进行压浆处理,强度达到要求后,复测压浆板四角的弯沉值,实测弯沉值在 0.10mm~0.18mm 之间。 事件五:施工单位对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治完成并检查合格后,按试验段摊铺取得数据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对于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每日应做 C 试验和 D 试验。 问题: 1.写出事件一中 A 的名称,说明设置隔离栅的主要作用。 2.写出事件二中工艺 B 的内容,并对路面处置的工艺流程进行最优排序。 3.改正事件三中的错误之处。 4.事件四中施工单位复测压浆板四角的弯沉值后,可否判断板块不再脱空?说明理由。 5.写出事件五中 C 试验、D 试验的名称。
214. 背景资料: 施工单位承建了某大桥工程,该大桥桥址位于两山体之间谷地,跨越一小河流,河流枯水期水深 0.5m 左右,丰水期水深 2m 左右,地面以下地层依次为黏土、砂砾、强风化砂岩。该桥基础原设计为 40 根钻孔灌注桩,桩长 12.0-13.8m 不等,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大桥基础施工时,恰逢河流枯水期且大旱无水。施工单位考虑现场施工条件、环保、工期等因素影响,提请将原设计大桥基础钻孔灌注桩全部变更为人工挖孔桩。监理单位与相关部门评估、审定,认为该变更属于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重要工程变更,在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后,下达了工程变更令。 事件二:开工前,施工单位编制了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为保证施工安全,人工挖孔桩施工采用分节现浇 C25 混凝土护壁支护,每节护壁高度为 1m,桩孔混凝土护壁形式及结构如图 3 所示,挖孔施工过程中,发现地层中有甲烷、一氧化碳等气体,施工单位重新修订了专项施工方案。 [465963_3.gif] 事件三:桩基础人工挖孔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了如下做法: (1)挖孔作业时,至少每 2h 检测一次有毒有害气体及含氧量,保持通风;孔深大于10m时,必须采取机械强制通风措施; (2)桩孔内设有带罩防水灯泡照明,电压为 220V; (3)桩孔每开挖 2m 深度浇筑混凝土护壁。 问题: 1.事件一种,监理工程师下达工程变更令之前,须履行哪两个审批程序? 2.图 3 中,混凝土护壁形式属于外齿式还是内齿式?写出构造物 A 的名称,说明混凝土护壁节段中设置的管孔 B 的主要作用。 3.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图 3 中标注的 D 与 D 的范围是如何规定的?事件二中,为防止施工人员发生中毒窒息事故,挖孔施工现场应配备哪些主要的设备、仪器? 4.事件三中,逐条判断施工单位的做法是否正确?若错误,予以改正。 5.该大桥挖孔桩修订后的专项施工方案是否需要专家论证审查?说明理由。
215. 背景资料: 某二级公路的一座隧道,根据施工图设计,起讫桩号 K101+109~K101+404,长度 295m,其中,明洞 10m,VI 级围岩 203m,V 级围岩 82m。根据隧道的围岩级别、地质情况和监控量测单位提供的数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决定在该隧道中采用如图4所示的工序进行开挖和支护,施工时从进口往出口方向掘进。 [465963_4.gif] 图 4 中 1~10 代表开挖或支护的施工工序,开挖时每循环开挖长度为 2m,开挖至K101+259时,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为 60m。施工过程中,在 K101+244~K101+249 处发生了塌方。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按规定妥善处理。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0 万元,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问题: 1.图 4 中所示的隧道开挖方式是什么?该隧道采用这种开挖方式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2.写出图 4 中施工工序 1、2、3、5、6、9、10 的名称。 3.指出开挖过程中施工单位的不妥之处或错误做法,并改正。 4.事故发生后,单位负责人接到现场人员的报告后应在多长时间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