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健康管理师三级考前复习知识点: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2020年09月26日 来源:来学网

     来学小编提示:根据“调整2020年健康管理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通知”可知,健康管理师考试时间为第一批次2020年10月24-27日,第二批次2020年10月31-11月1日,第三批次2020年11月7-8日进行,现在已经9月底了,离考试越来越近了,为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来学网小编搜集整理了有关2020年健康管理师三级知识点:流行病学基本知识,供各位考生参考,预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更多详情请关注健康管理师考试栏目, 提供最新考试大纲,精心模拟考场试题,更有名师授课、视频详解和海量试题供您选择,试用点击进入》》

  1、流行病学定义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用以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

  该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②它不仅研究各种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态和事件;③它的重点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④最重要的是,它的落脚点是为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

  (1)疾病 指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非传染病等一切疾病。

  (2)伤害 包括意外、残疾、弱智和身心损害。

  (3)健康状态 指身体生理生化的各种功能状态、疾病前状态和长寿。即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各方面均处于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无病或虚弱。

  3、流行病学的任务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其他疾病、伤害与健康)的现象。

  第二阶段为“找出原因、影响或决定因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原因或影响因素。

  第三阶段为“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的结果,拢出预防或干预的策略与措施

  4、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描述性研究:包括现况研究、筛检、生态学研究等。

  属于观察性研究,即客观地观察和记录事物或现象的状态和特征,进而分析描述事物或现象特点与规律。用于发现病因线索,但不能确认病因。

  √分析性研究: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亦属于观察性研究,但是有比较地进行分析,以找出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但病例对照研究只能论证疾病与因素间是否存在关联,无法论证因果关系。

  √实验性研究:包括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

  实验性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必须对观察对象施加某种干预(如药物、健康教育等)。主要用于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有很强的论证因果关联能力。

  √理论性研究:使用数学公式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

  5、流行病学在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

  (1)了解社区居民健康和疾病的分布情况。

  (2)探索常见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3)社区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

  (4)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5)疾病的监测。

  6、三间分布

  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①它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提供病因线索,提出研究的问题或假设;

  ②通过对疾病分布的描述,可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这是临床诊断所依据的、很有价值的一个重要信息;

  ③对疾病分布规律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有助于为合理地制定疾病的防治、保健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7、率和比

  1.比例(proportion)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分子和分母的单位相同,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常用P=a/(a+b)来表示。

  (1)构成比例,反映事物静止状态内部构成成分占全体的比重。如死亡顺位。

  (2)频率比例,它与动态的发生变化概率密切相关,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变化者占全体的比例。如病死率。

  频率型指标,分子分母代表同一人群。

  2.率(rate)是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强度。—般用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或10万分率表示。如发病率。

  属于强度型指标,取值在0~1之间,具有时间概念。

  率:是说明某事物发生的频率或强度的指标。总体率记作π,样本率记作P。 

  构成比:是说明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比重或分布的指标。以百分数的形式表示。

  该指标的特点是: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比之和为100%(或1),其中某一部分的构成比发生变化(增大或减小)时,必然有其他组成部分构成比的减小或增大。

  相对比:是说明两个有关联的事物间的对比关系的指标。

  8、发病指标

  1.发病率

  (1)定义: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2)暴露人口数:发病率的分子为新发病例数,新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某病的患者,有时一个人在观察期间内可能多次发生同种疾病,可分别计算为几个新病例。分母中所规定的暴露人口也称危险人口,是指在观察期间内观察地区的人群中有可能发生所要观察疾病的人,才能作为分母;对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人,如研究传染病的发病率时,已获得免疫者不应包括在分母之中。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暴露人口数不易获得,一般使用年平均人口数。

  (3)用途:发病率是反映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对于传染病以及死亡率极低或不致死的疾病尤为重要,反映患该病的风险。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4)注意事项:发病率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报告制度不健全、漏报、诊断水平不高等,在比较不同地区人群的发病率时,应考虑年龄、性别构成不同,即进行发病率的标化。

  2.患病率

  (1)定义:亦称现患率、流行率。患病率是指在特定时间点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和旧病例的人数总共所占的比例。

  (2)影响因素:影响患病率的因素很多,但患病率主要受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p)、发病率(I)和病程(D)三者之间存在下述关系: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3)用途:患病率对于病程短的疾病价值不大,而对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状况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反映某地区人群疾病的分布以及某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可依据患病率来合理地计划卫生设施、人力物力及卫生资源的需要,研究疾病流行因素,监测慢性病的控制效果。

  (4)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点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而不管这些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率的分子为一定时期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是一种静态指标,其本质上是一种比例。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单位时间内的疾病频率和强度,为动态指标。

  发病率:描述流行强度,可用于病因学探讨和防治措施的评价。

  患病率:可用来表示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现患或流行情况。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