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备考】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练习(5)

2020年12月11日 来源:来学网

【摘要】高效备考!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你准备好了吗?为助考生能够有效快速地复习,来学小编整理出有关2021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基础训练,让广大考生能够轻松备考,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除此之外,更多2021教师资格证备考热点资讯可点击>>>来学网2021教师资格证板块!

  一、单项选择题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 )规律。

  A.智育过程

  B.心理辅导

  C.德育过程

  D.美育过程

  2.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校( )。

  A.德育方法与内容的矛盾

  B.学生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C.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

  D.最集中、最突出的矛盾

  3.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有( )。

  A.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环境、德育内容

  B.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C.教育目标、教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环境、德育方法

  4.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反映了德育的( )原则。

  A.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B.导向性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D.疏导

  5.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叫作( )。

  A.道德行为标准

  B.德育内容

  C.思想教育

  D.德育目标

  6.中学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活动

  B.课外活动

  C.共青团活动

  D.劳动活动

  7.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

  A.社会学习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认知模式

  D.体谅模式

  8.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与德育中的( )精神相一致。

  A.说服教育法

  B.事实说服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9.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以美狎,熏渍陶染,言笑举2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心……”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肄,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来讲,这里强调的是一种(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10. 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

  A.方法

  B.手段

  C.内容

  D.途径

 

2021教师资格考试题库【历年考题+章节训练+考场模拟+考前密训】

【来学网宝典】

手机版APP>>速戳

电脑版>>速戳

  11.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2.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锻炼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指导自我教育法

  15.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6.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1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18. 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19.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 )统一过程。

  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20.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二、辨析题

  1.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有效的途径。

  2.中学德育过程即青少年的品德形成过程。

  三、简答题

  1.应当如何理解品德的含义?

  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阶段。

  3.什么是说服教育法?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什么?

  4.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5.简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是教育学的方法论观点,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途径,“动之以情”是采用情感陶冶法,“晓之以理”就是用说服法,“持之以恒”是培养坚持的意志力,“导之以行”是榜样示范法。

  2.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3.B【解析】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4.C【解析】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5.D【解析】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6. A【解析】我国学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其中,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

  7.C【解析】道德认知模式中,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也称为道德判断发展理论,是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

  8.D【解析】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法与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不谋而合。

  9. B【解析】从“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可看出本题选 B。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影响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方法。

  10.D【解析】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途径,又称为德育的组织形式。

  11.B【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2.A【解析】知,即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就人的发展而言,其认知发展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

  13.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14.B【解析】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德育方法。

  15.D【解析】“平行教育影响”是马卡连柯(前苏联杰出教育家和作家)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6. D【解析】德育个体发展功能应注意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17.C【解析】德育内容的确定要受到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只注重外部环境的调节。

  18. B【解析】根据这句话的含义和疏导原则的定义,可知其反映的是德育的疏导原则。

  19. D【解析】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统一过程。

  20.A【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是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体现的,这种行为不是偶尔的或一时的,而是在稳定的道德观念支配下一贯出现的行为。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答案要点】中学德育过程与青少年的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看,德育过程影响品德的形成过程,品德的形成需要德育来促成。从区别来看,中学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青少年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它侧重于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是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它侧重于道德主体的内部运动。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时的自觉行为,也就是指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2.【答案要点】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答案要点】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讲解、谈话、报告、讨论、阅读书籍报刊等)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参观、调查、访问等)。说服教育法运用很广,其他德育方法都需要综合运用这一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4. 【答案要点】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5.【答案要点】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它是学生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指导道德行为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也叫思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也叫思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少年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大家带来帮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模拟试题】【复习指导】【在线课程】相关科目练习及视频讲解,您还可以下载手机APP注册【来学宝典】,轻轻松松-随时随地学起来!预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