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最高】2018-【公卫执业医师】生物化学【考点解读】-第7章

2018年01月25日 来源:来学网

第七章 脂类物质的代谢

  脂类:生物体内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一类有机化合物。脂类包括:1、单纯脂

  (酰基甘油酯,蜡);2、复合脂(磷脂,糖脂,硫脂);3、非皂化脂(萜类,甾醇类)。

  脂类的生理功能:

  a. 生物膜的骨架成分 磷脂、糖脂

  b. 能量贮存形式 甘油三酯

  c. 参与信号识别、免疫 糖脂

  d. 激素、维生素的前体 固醇类激素,维生素D、A、K、E

  e. 生物体表保温防护

  脂肪贮存量大,热值高,脂肪的热值:1g脂肪产生的热量,是等量蛋白质或糖的2-3

  倍。

  一、脂肪的分解代谢

  1、 甘油三酯的水解

  甘油三酯的水解由脂肪酶催化。组织中有三种脂肪酶,逐步将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二酯、

  甘油单酯、甘油和脂肪酸。这三种酶是:脂肪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是限速酶)

  甘油二酯脂肪酶,甘油单酯脂肪酶。

  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都可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浓度升

  高,促使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活化,后者使无活性的脂肪酶磷酸化,转变成有活性的脂肪酶,加速脂解作用。胰岛素、前列腺素E1作用相反,可抗脂解。油料种子萌发早期,脂肪酶活性急剧增高,脂肪迅速水解。

  2、 甘油的代谢

  在脂肪细胞中,没有甘油激酶,无法利用脂解产生的甘油。甘油进入血液,转运至肝脏

  后才能被甘油激酶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再经磷酸甘油脱氢酶氧化成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酵解途径或糖异生途径。

  3、 脂肪酸的氧化

  1) 饱和偶数碳脂肪酸的β氧化

  (1) β氧化学说:早在1904年,Franz 和Knoop就提出了脂肪酸β氧化学说。用苯基标记含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饲喂动物,尿中是苯甲酸衍生物马尿酸。用苯基标记含隅数碳原子的脂肪酸,饲喂动物,尿中是苯乙酸衍生物苯乙尿酸。

  结论:脂肪酸的氧化是从羧基端β-碳原子开始,每次分解出一个二碳片断。

  产生的终产物苯甲酸、苯乙酸对动物有毒害,在肝脏中分别与Gly反应,生成马尿酸和

  苯乙尿酸,排出体外。

  β-氧化发生在肝及其它细胞的线粒体内。

  2) 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

  脂肪酸进入细胞后,首先被活化成酯酰CoA,然后再入线粒体内氧化。

  (1)、 脂肪酸的活化(细胞质)

  RCOO- + ATP + CoA-SH → RCO-S-CoA + AMP + Ppi

  生成一个高能硫脂键,需消耗两个高能磷酸键,反应平衡常数为1,由于PPi水解,反

  应不可逆。

  细胞中有两种活化脂肪酸的酶:

  内质网脂酰CoA合成酶,活化12C以上的长链脂肪酸

  线粒体脂酰CoA合成酶,活化4~10C的中、短链脂肪酸

  (2)、 脂肪酸向线粒体的转运

  中、短链脂肪酸(4-10C)可直接进入线粒体,并在线粒体内活化生成脂酰CoA。长链

  脂肪酸先在胞质中生成脂酰CoA,经肉碱转运至线粒体内。肉(毒)碱:L-β羟基-r-三甲基铵基丁酸。脂酰CoA以脂酰肉碱形式转运到线粒体内。

  线粒体内膜外侧(胞质侧):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催化,脂酰CoA将脂酰基转移给肉碱的

  β羟基,生成脂酰肉碱。

  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膜的移位酶将脂酰肉碱移入线粒体内,并将肉碱移出线粒体。

  线粒体内(膜内侧):肉碱脂酰转移酶Ⅱ催化,使脂酰基又转移给CoA,生成脂酰CoA

  和游离的肉碱。

  (3)、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后,在基质中进行β氧化作用,包括4个循环的步骤。

  a.脂酰CoA脱氢生成β-反式烯脂酰CoA。线粒体基质中,已发现三种脂酰CoA脱氢酶,

  均以FAD为辅基,分别催化链长为C4-C6,C6-C14,C6-C18的脂酰CoA脱氢。

  b. (△2反式)烯脂酰CoA水化生成L-β-羟脂酰CoA,β-烯脂酰CoA水化酶催化。

  c. L-β-羟脂酰CoA脱氢生成β-酮脂酰CoA,L-β羟脂酸CoA脱氢酶催化。

  d.β-酮脂酰CoA硫解生成乙酰CoA和(n-2)脂酰CoA,酮脂酰硫解酶催化。

  脂肪酸β-氧化作用小结:

  (1) 脂肪酸β-氧化时仅需活化一次,其代价是消耗1个ATP的两个高能键

  (2) 长链脂肪酸由线粒体外的脂酰CoA合成酶活化,经肉碱运到线粒体内;中、短

  链脂肪酸直接进入线粒体,由线粒体内的脂酰CoA合成酶活化。

  (3) β-氧化包括脱氢、水化、脱氢、硫解4个重复步骤

  (4) β-氧化的产物是乙酰CoA,可以进入TCA

  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能量

  以硬脂酸为例,18碳饱和脂肪酸

  胞质中: a.活化:消耗2ATP,生成硬脂酰CoA

  线粒体内:

  b.脂酰CoA脱氢:FADH2 ,产生2ATP

  c.β-羟脂酰CoA脱氢:NADH,产生3ATP

  d.β-酮脂酰CoA硫解:乙酰CoA → TCA,12ATP

  (n-2)脂酰CoA → 第二轮β氧化

  活化消耗: -2ATP

  β氧化产生: 8×(2+3)ATP = 40

  9个乙酰CoA: 9×12 ATP = 108

  净生成: 146ATP

  饱和脂酸完全氧化净生成ATP的数量:(8.5n-7)ATP (n 为偶数)

  硬脂酸燃烧热值:–2651 kcal; β-氧化释放:146ATP×(-7.3Kcal)=-1065.8Kcal

  转换热效率=40.2%

  β-氧化的调节

  a.脂酰基进入线粒体的速度是限速步骤,长链脂酸生物合成的第一个前体丙二酸单酰CoA的浓度增加,可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限制脂肪氧化。

  b.[NADH]/[NAD+]比率高时,β—羟脂酰CoA脱氢酶便受抑制。

  c.乙酰CoA浓度高时;可抑制硫解酶,抑制氧化(脂酰CoA有两条去路: ①氧化。②合成甘油三酯)

  (4) 不饱和脂酸的β氧化

  1)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油酸的β氧化,△3顺—△2反烯脂酰CoA异构酶(改变双键位置和顺反构型),生成(146-2)ATP ,少一次脱氢。

  2) 多不饱和脂酸的氧化:亚油酸的β氧化,△3顺—△2反烯脂酰CoA异构酶(改变

  双键位置和顺反构型),β-羟脂酰CoA差向酶(改变β-羟基构型:D→L型),生成(146—2—2)ATP

  (5) 奇数碳脂肪酸的β氧化

  奇数碳脂肪酸经反复的β氧化,最后可得到丙酰CoA,丙酰CoA有两条代谢途径:

  1) 丙酰CoA转化成琥珀酰CoA,进入TCA。动物体内存在这条途径,因此,在动物

  肝脏中奇数碳脂肪酸最终能够异生为糖。反刍动物瘤胃中,糖异生作用十分旺盛,碳水化合物经细菌发酵可产生大量丙酸,进入宿主细胞,在硫激酶作用下产丙酰CoA,转化成琥珀酰CoA,参加糖异生作用。

  2) 丙酰CoA转化成乙酰CoA,进入TCA。这条途径在植物、微生物中较普遍。有些

  植物、酵母和海洋生物,体内含有奇数碳脂肪酸,经β氧化后,最后产生丙酰CoA。

  (6) 脂酸的其它氧化途径

  1) α—氧化(不需活化,直接氧化游离脂酸),植物种子、叶子、动物的脑、肝细胞,

  每次氧化从脂酸羧基端失去一个C原子。

  RCH2COOH→RCOOH+CO2

  α—氧化对于降解支链脂肪酸、奇数碳脂肪酸、过分长链脂肪酸(如脑中C22、C24)

  有重要作用

  2) ω—氧化(ω端的甲基羟基化,氧化成醛,再氧化成酸),动物体内多数是12C以

  上的羧酸,它们进行β氧化,但少数的12C以下的脂酸可通过ω—氧化途径,产生二羧酸,如11C脂酸可产生11C、9C、和7C的二羧酸(在生物体内并不重要)。ω—氧化涉及末端甲基的羟基化,生成一级醇,并继而氧化成醛,再转化成羧酸。ω—氧化在脂肪烃的生物降解中有重要作用。泄漏的石油,可被细菌ω氧化,把烃转变成脂肪酸,然后经β氧化降解。

  4、 酮体的代谢

  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在肌肉和肝外组织中直接进入TCA,然而在肝、肾脏

  细胞中还有另外一条去路:生成乙酰乙酸、D-β-羟丁酸、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酮体。酮体在肝中生成后,再运到肝外组织中利用。

  1) 酮体的生成

  酮体的合成发生在肝、肾细胞的线粒体内。

  形成酮体的目的是将肝中大量的乙酰CoA转移出去,乙酰乙酸占30%,β—羟丁酸

  70%,少量丙酮。(丙酮主要由肺呼出体外),肝脏线粒体中的乙酰CoA走哪一条途径,主要取决于草酰乙酸的可利用性。饥饿状态下,草酰乙酸离开TCA,用于异生合成Glc。当草酰乙酸浓度很低时,只有少量乙酰CoA进入TCA,大多数乙酰CoA用于合成酮体。当乙酰CoA不能再进入TCA时,肝脏合成酮体送至肝外组织利用,肝脏仍可继续氧化脂肪酸。

  肝中酮体生成的酶类很活泼,但没有能利用酮体的酶类。因此,肝脏线粒体合成的酮体,

  迅速透过线粒体并进入血液循环,送至全身。

  2) 酮体的利用

  肝外许多组织具有活性很强的利用酮体的酶。

  (1)、 乙酰乙酸被琥珀酰CoA转硫酶(β-酮脂酰CoA转移酶)活化成乙酰乙酰CoA

  心、肾、脑、骨骼肌等的线粒体中有较高的酶活性,可活化乙酰乙酸。

  乙酰乙酸+琥珀酰CoA→乙酰乙酰CoA+琥珀酸

  然后,乙酰乙酰CoA被β氧化酶系中的硫解酶硫解,生成2分子乙酰CoA,进入TCA。

  (2)、 β—羟基丁酸由β—羟基丁酸脱氢酶催化,生成乙酰乙酸,然后进入上述途径。

  (3)、 丙酮可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转变成丙酮酸或乳酸,进入TCA或异生成糖。肝脏氧

  化脂肪时可产生酮体,但不能利用它(缺少β—酮脂酰CoA转移酶),而肝外组织在脂肪氧化时不产生酮体,但能利用肝中输出的酮体。在正常情况下,脑组织基本上利用Glc供能,而在严重饥饿状态,75%的能量由血中酮体供应。

  3) 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酮体是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肝输出能量的一种

  形式。酮体溶于水,分子小,能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毛细管壁,是心、脑组织的重要能源。脑组织不能氧化脂酸,却能利用酮体。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以代替Glc,成为脑组织及肌肉的主要能源。

  正常情况下,血中酮体0.03~0.5 mmal/2。在饥饿、高脂低糖膳食时,酮体的生成增加,

  当酮体生成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时,引起血中酮体升高,导致酮症酸(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中毒,引起酮尿。

  4) 酮体生成的调节。

  (1)饱食:胰岛素增加,脂解作用抑制,脂肪动员减少,进入肝中脂酸减少,酮体生

  成减少。饥饿:胰高血糖素增加,脂肪动员量加强,血中游离脂酸浓度升高,利于β氧化及酮体的生成。

  (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的影响:进入肝细胞的游离脂酸,有两条去路:一条是在

  胞液中酯化,合成甘油三酯及磷脂;一是条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生成乙酰CoA及酮体。

  肝细胞糖原含量丰富时,脂酸合成甘油三酯及磷脂。肝细胞糖供给不足时,脂酸主要进入线粒体,进入β—氧化,酮体生成增多。

  (3)丙二酸单酰CoA抑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乙酰CoA及柠檬酸能激活乙酰CoA羧化酶,促进丙二酰CoA的合成,后者能竞争性

  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从而阻止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内进行β氧化。

  二、 脂肪酸及甘油三脂的合成代谢

  所有的生物都可用糖合成脂肪酸,有两种合成方式。

  A. 从头合成(乙酰CoA)——在胞液中(16碳以下)

  B. 延长途径——在线粒体或微粒体中

  高等动物的脂类合成在肝脏、脂肪细胞、乳腺中占优势。

  (一) 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合成部位:细胞质中; 合成的原料:乙酰CoA(主要来自Glc酵解)、 NADPH (磷酸戊糖途径)、 ATP 、 HCO3—

  1、 乙酰CoA的转运

  细胞内的乙酰CoA几乎全部在线粒体中产生,而合成脂肪酸的酶系在胞质中,乙酰CoA

  必须转运出来。转运方式: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2、 丙二酸单酰CoA的生成(限速步骤)

  脂肪合成时,乙酰CoA是脂肪酸的起始物质(引物),其余链的延长都以丙二酸单酰

  CoA的形式参与合成。

  所用的碳来自HCO3—(比CO2活泼),形成的羧基是丙二酸单酰CoA的远端羧基

  乙酰CoA羧化酶:(辅酶是生物素)为别构酶,是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柠檬酸可激活

  此酶,脂肪酸可抑制此酶。

  3、 脂酰基载体蛋白(ACP)

  脂肪酸合成酶系有7种蛋白质,其中6种是酶,1种是脂酰基载体蛋白(ACP),它们

  组成了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ACP上的Ser羟基与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上的磷酸基团相连,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是ACP和CoA的共同活性基团。

  磷酸泛酰巯基乙胺是CoA和ACP的活性基团。

  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以共价键与ACP辅基上的-SH基相连,ACP辅基就象

  一个摇臂,携带脂肪酸合成的中间物由一个酶转到另一个酶的活性位置上。

  4、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步骤

  脂肪酸生物合成的程序

  第一阶段:缩合

  第二阶段:还原

  第三阶段:释放

  (1)、 原初反应:乙酰基连到β-酮脂酰ACP合成酶上

  (2)、 丙二酸酰基转移反应:生成丙二酸单酰-S-ACP

  此时一个丙二酸单酰基与ACP相连,另一个脂酰基(乙酰基)与β-酮脂酰-ACP合成酶相

  连。

  (3)、 缩合反应:生成β-酮脂酰-S-ACP

  同位素实验证明,释放的CO2来自形成丙二酸单酰CoA时所羧化的HCO3— ,羧化上的C原子并未掺入脂肪酸,HCO3— 在脂酸合成中只起催化作用。

  (4)、 第一次还原反应:生成β-羟脂酰-S-ACP

  注意:形成的是D型β羟丁酰-S-ACP,而脂肪分解氧化时形成的是L型。

  (5)、 脱水反应:形成β-烯脂酰-S-ACP

  (6)、 第二次还原反应:形成(n+2)脂酰-S-ACP

  第一次循环,产生丁酰-S-ACP。

  第二次循环,丁酰-S-ACP的丁酰基由ACP转移至β-酮脂酰-ACP合成酶上,再接受第

  二个丙二酸单酰基,进行第二次缩合。奇数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也由相此途径合成,只是起始物为丙二酸单酰-S-ACP,而不是乙酰-S-ACP,逐加的二碳单位也来自丙二酸单酰-S-ACP。

  多数生物的脂肪酸合成步骤仅限于形成软脂酸(16C)。经过7次循环后,合成的软脂酰-S-ACP经硫脂酶催化生成游离的软脂酸,或由ACP转到CoA上生成软脂酰CoA,或直接形成磷脂酸。对链长有专一性的酶是β-酮脂酰ACP合成酶,它不能接受16C酰基。由乙酰-S-CoA合成软脂酸的总反应:

  8乙酰CoA + 14NADPH + 14H+ + 7ATP + H2O → 软脂酸 + 8CoASH + 14NADP+ +

  7ADP + 7Pi

  5、 各类细胞中脂肪酸合成酶系

  (1)、 细菌、植物 (多酶复合体): 6种酶 + ACP

  (2)、 酵母(α6β6):电镜下直径为25nm,α:β-酮脂酰合成酶、β-酮脂酰还原酶

  β:脂酰转移酶、丙二酸单酰转移酶、β-羟脂酰脱水酶、β-烯脂酰还原酶

  (3)、 哺乳动物(α2 ,多酶融合体)

  结构域I:底物进入酶系进行缩合的单元,乙酰转移酶活性、丙二酸单酰转移酶、缩合

  酶

  结构域II:还原反应物的单元,ACP、β-酮脂酰还原酶、β-羟脂酰脱水酶、β-烯脂酰

  还原酶

  结构域III:释放软脂酸的单元,硫脂酶。

  多酶融合体:许多真核生物的多酶体系是多功能蛋白,不同的酶以共价键连在一起,称

  为单一的肽连,称为多酶融合体。生物进化中,外显子跳动产生的结果。有利于酶的协同作用,提高催化效率。多酶融合体对酶工程的启示:E1~~~~~E2~~~~~~E3

  6、 脂肪酸合成的化学计量(从乙酰CoA开始)

  以合成软脂酸为例:(8个乙酰CoA)

  14NADPH,7ATP

  14*3+7=49ATP

  7、 乙酰CoA和NADPH的来源

  ⑴乙酰CoA

  A.肉碱乙酰基转移酶 P154

  B.柠檬酸-丙酮酸、穿梭

  ⑵NADPH

  60%来自磷酸戊糖支路

  40%来自柠檬酸-丙酮酸穿梭

  8、 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两种方式

  (1)、 酶浓度调节(酶量的调节或适应性控制)

  关键酶:

  乙酰CoA羧化酶(产生丙二酸单酰CoA)

  脂肪酸合成酶系

  苹果酸酶(产生还原当量)

  饥饿时,这几种酶浓度降低3-5倍,进食后,酶浓度升高。

  喂食高糖低脂膳食,这几种酶浓度升高,脂肪合成加快。

  (2)、 酶活性的调节

  乙酰CoA羧化酶是限速酶。

  别构调节:柠檬酸激活、软脂酰CoA抑制。

  共价调节:磷酸化会失活、脱磷酸化会复活

  胰高血糖素可使此酶磷酸化失活,胰岛素可使此酶脱磷酸化而恢复活性。

  9、 脂肪酸氧化与合成途径的比较

  P203 表7-1(《生物化学》李庆章、吴永尧主编) 软脂酸分解与合成代谢的区别。

  合成 氧化

  细胞中部位 细胞质 线粒体

  酰基载体 ACP CoA

  二碳片段 丙二酸单酰CoA 乙酰CoA

  电子供体(受体) NADPH FAD、NAD

  能量变化 消耗7个ATP及14个NADPH 相当于106个ATP

  9、三脂酰甘油的合成

  合成原料: L-α-磷酸甘油(3-磷酸甘油) 、脂酰CoA

  L-α-磷酸甘油的来源:⑴磷酸二羟丙酮(糖酵解产物)还原生成L-α-磷酸甘油

  10、脂代谢与糖代谢的关系

  (1) 甘油→磷酸二羟丙酮→糖异生

  (2) 植物及微生物:脂肪酸→乙酰CoA→琥珀酸→糖异生

  (3) 动物: 奇数碳脂肪酸→丙酰CoA→琥珀酰CoA→糖异生

  (4) 糖→磷酸二羟丙酮→甘油→甘油脂

  (5) 糖→乙酰CoA→脂肪酸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