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级中药师考试《相关知识-中药药理学》复习讲义

2019年12月03日 来源:来学网

中药药理学——第一单元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细目一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要点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含义:中药的四性(四气),即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温性或热性。

  现代研究内容:主要从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等的影响进行研究。

  1.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1)寒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

  (2)而热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

  (3)寒证或热证病人经分别应用温热药和寒凉性药物为主的方剂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其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也逐渐转向正常化。

  2.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中药四性可明显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

  A.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鹿茸、肉苁蓉、人参等。

  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附子、肉桂、紫河车等。

  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附子、肉桂、鹿茸等。

  B.寒凉药则对内分泌功能具有抑制。

  3.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而纠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甲低”阳虚证模型动物体温降低,产热减少,温热药附子、肉桂等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作用,可纠正其低体温变化。

  “甲亢”阴虚证模型,动物产热增加,出现饮水量增加、尿量减少、血浆黏度增高,能量消耗增加,致使体重减轻。

  用寒凉性的滋阴药龟甲能纠正“甲亢”阴虚证大鼠的上述症状,并使血清中升高的T3和T4值明显下降。

  4.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动物中枢处于抑制状态。而热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降低,表明动物中枢兴奋功能增强。

  热性药使动物脑内兴奋性递质NA含量增加,抑制性递质5-HT含量显著降低,表现出中枢兴奋状态。

  寒性药抑制酪氨酸羟化酶,使动物脑内兴奋性递质NA、DA合成减少,同时寒性药也使大鼠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5-HT含量明显增高,表现出中枢抑制状态。

  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清热药、辛凉解表药的药性多属寒凉,是中医广泛应用于治疗热证的药物,其中许多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感染疗效。

  许多寒凉性的清热解毒药对动物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在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草药中,以药性寒凉的清热解毒药所占的比例最大。

  要点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中药的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中药五味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五味

功效

化学成分

归经

药物分布举例

能散能行
解表化湿开窍、
行气
健胃

挥发油为代表
其次为生物碱、苷类

主入肝、脾、肺经

芳香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解表药

收敛
固涩

含有机酸和鞣质

主入肝、脾、肺经

可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到收敛止泻、止血,治疗虚汗、泄泻、尿频、滑精、出血等滑脱不禁证候。

补益
和中
缓急

糖类、
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营养成分

主入肝、脾、肺经

能补养机体,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治疗虚证及拘急疼痛证候。

软坚散结
软坚润下

含有碘和钠、钾、钙、镁等无机盐

主入肝、肾经

主要分布在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中,且多为矿物类和动物类药材。
多用以治疗痰核、痞块及大便燥结。
53种温肾壮阳药中有咸味药19种(占35.9%),多为动物药,如鹿茸、海马、蛤蚧、紫河车等。
咸味与温热性相合,具有补肾温阳的功效

能泄
能燥
清热
祛湿
降逆
泻下

生物碱
苷类成分

主入肝经

常用的清热燥湿药和攻下药多是苦味药。
清热药:
①黄连、黄芩、黄柏、北豆根、苦参含有生物碱,具有抗菌、抗炎、解热;
②栀子、知母主含苷类,具有抗菌、解热、利胆等作用。
③苦寒泻下药:
大黄和番泻叶均因含番泻苷而具有泻下、抗菌和止血作用

  《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毒性方面,50种有毒药中有苦味药23种,占有毒药总数的46%,这在五味药物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要点 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内容

表现及举例

药理作用
 

中药归经与其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相关性
①抗惊厥作用—钩藤、天麻、羚羊角、地龙等22味中药均入肝经,入肝经率达100%。
②止血作用—仙鹤草、白及、大蓟等21味中药入肝经率85.3%—“肝藏血”
③53种壮阳中药都入肾经,符合“肾病用肾药”的药性理论。

药动学

中药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与归经也存在相关性。对23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与中药归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20种中药归经所属的脏腑与其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腑基本一致和大致相符。

  要点 对中药毒性的现代认识

  中药的有毒、无毒也是药性的组成部分。可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毒性反应(六个系统)

类型

症状

代表中药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

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抽搐、惊厥、昏迷、瞳孔缩小或放大、牙关紧闭,甚至死亡

马钱子、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细辛、生天南星、黄药子、苦豆子等

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

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降低、循环衰竭,甚至死亡

含乌头碱类药物如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
含强心苷的药物如蟾酥、罗布麻叶、万年青、黄花夹竹桃、北五加皮等。

对呼吸系统
的毒性反应

呼吸困难、咳嗽咳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

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李子仁)、枇杷仁、白果、商陆等。


消化系统

毒性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黄疸、肝肿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寒凉性的中药大剂量口服后常有胃肠道刺激作用。

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

腰痛、尿频、浮肿、尿少、尿闭、尿毒症、肾功衰竭等

斑蝥、木通、马兜铃、粉防己、延胡索以及钩藤中所含的钩藤碱等。

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

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死亡等

洋金花、芫花、斑蝥、狼毒、雷公藤等。
穿琥宁注射液较长时间(10日以上)静脉滴注后可能致血小板减少症。

  2.长期毒性反应(慢性毒性)

含义

长期服用或重复多次服用中药或中成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

长期毒性损伤的脏腑

以肝、肾、胃肠的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心肌、骨髓、肺、中枢神经、内分泌腺体

  3.过敏反应

含义

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具有免疫活性的中药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症状

轻者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红斑、皮肤黏膜水泡,
严重者出现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

  4.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有些中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有些中药可引起细胞突变和癌变。

  雷公藤、槟榔、款冬花、千里光、石菖蒲、广防己、关木通、马兜铃、细辛、土荆芥、雄黄、砒霜、土贝母、野百合等均有致突变作用或致癌作用。

  细目二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要点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影响因素

表现

药物
因素

品种产地

中药材品种由于来源不同,所含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有很大差异。
产地不同对药物质量的影响也很大。
同一味中药产地不同,质量就有差异。许多名贵药材,都有特定的产地,即为“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有:
四川的贝母、附子、黄连;内蒙的甘草;
云南的三七、茯苓、木香;山西的黄芪、党参;
吉林的人参等

采收季节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株的生长和成熟期各不相同,故中药材的采收时节也就随入药部位的不同而异。

贮藏条件

贮藏不当,会造成中药材霉烂、走油、虫蛀,从而影响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中药贮藏保管通常应以干燥、低温、避光为好。

炮制

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如附子经过炮制使乌头碱转化为乌头原碱而降低饮片毒性;
②增强疗效:
一方面是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率
如醋制延胡索,可使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另一方面是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如制大黄泻下作用减弱,抗感染作用增强。

药物
因素

制剂与煎煮方法

药物由于剂型和制剂因素上的差别而有不同的释放性,可影响体内药物的吸收时间和吸收率,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
一般而言,口服液体剂型如汤剂、口服液吸收快;
口服固体剂型如冲剂、散剂、片剂、胶囊剂等,其崩解速度直接影响有效成分的吸收和药效。

配伍与禁忌

合理配伍:增强药物的疗效,调节药物的偏性,减低毒性或副作用
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
相须、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了增效协同作用,
相畏、相杀配伍能减低或消除毒性,以上均为用药之所求;相恶配伍在药效上产生拮抗作用,
相反配伍则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或增强毒性
七情中的相反、相恶是复方配伍禁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用药安全还必须注意妊娠禁忌:根据药物对孕妇和胎儿危害程度不同,可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
禁用药大多是毒性较大或药性峻烈的药物,
例如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慎用药大多是破气、行滞、通经、活血以及辛热、滑利、沉降的药物,如桃仁、大黄、附子、肉桂等。

  要点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机体因素

影响因素

表现与举例

机体因素

生理状况

体质

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用攻、泻、祛邪药物时宜适当减量。

年龄

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
婴幼儿稚阳之体,不可峻补,滋补药不宜多用。

性别

女性在月经、怀孕、分娩、哺乳等时期,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另外还有情志、遗传等,对药物药理作用的发挥均有影响。

病理状况

肝脏功能低下,药物容易积蓄中毒。
肾功能低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不易排出体外,也可致蓄积。

环境因素

环境有时辰节律,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昼夜交替,四时变更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药物的效应和毒副反应也常随之变化而有所差异。

  各类中药主要的药理作用及代表药材

类型

药理作用

代表药材

解表药

1.发汗和促进发汗作用
2.解热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镇痛、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
6.调节免疫作用

麻黄、柴胡、桂枝、葛根、细辛

清热药

1.抗病原微生物
2.抗毒素
3.抗炎
4.解热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6.抗肿瘤

黄芩、黄连、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
青蒿、栀子、鱼腥草、苦参、知母

泻下药

1.泻下作用
2.利尿作用
3.抗病原体
4.抗炎作用
5.抗肿瘤作用

大黄、芒硝、番泻叶、芫花

祛风湿药

1.抗炎
2.镇痛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秦艽、独活、五加皮、防己、雷公藤

芳香化湿药

1.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2.促进消化液分泌
3.抗溃疡
4.抗病原微生物

厚朴、广藿香、苍术

利水渗湿药

1.利尿
2.抗病原微生物
3.利胆保肝
4.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

茯苓、泽泻、茵陈、猪苓

温里药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强心
(2)抗心肌缺血
(3)改善循环
(4)抗休克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2)促消化
(3)利胆、止吐、抗溃疡
3.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影响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5.抗炎、镇痛

附子、肉桂、干姜

理气药

1.调节胃肠运动
(1)抑制胃肠运动
(2)兴奋胃肠运动
2.调节消化液分泌
3.利胆
4.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5.调节子宫机能
6.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青皮、陈皮、枳实、枳壳、香附、木香

消食药

1.助消化
(1)补充消化酶
(2)促进消化液分泌
(3)维生素作用
2.调节胃肠运动

山楂、莱菔子

止血药

1.作用于局部血管
2.促凝血因子生成
3.作用于血小板
4.抗纤维蛋白溶解

三七、白及、蒲黄

活血化瘀药

1.改善血流动力学
2.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
3.改善微循环

丹参、川芎、益母草、延胡索、水蛭、桃仁、红花、莪术、银杏

化痰、止咳、平喘药

1.祛痰
2.止咳
3.平喘

桔梗、半夏、苦杏仁

安神药

1.镇静、催眠
2.抗惊厥
3.降温

酸枣仁、远志

平肝息风药

1.镇静、抗惊厥
2.降压
3.解热、镇痛

天麻、钩藤、地龙

开窍药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抗炎

麝香、石菖蒲、冰片

补虚药

1.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1)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升高外周白细胞数
②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2)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①促进或调节体液免疫功能
②增强或调节细胞免疫功能
2.健脑益智

人参、黄芪、甘草、淫羊藿、当归、党参、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冬虫夏草

补虚药

3.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调节核酸及蛋白质的代谢
(2)调节糖代谢
(3)调节脂质代谢
4.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1)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
(2)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功能
(3)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功能
5.对心血管的作用
6.调节消化系统功能
7.促进或改善造血功能

人参、黄芪、甘草、淫羊藿、当归、党参、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冬虫夏草

收涩药

1.收敛
2.抗菌
3.止血
4.抑制腺体分泌
5.止泻

五味子、山茱萸

驱虫药

1.驱蛔虫
2.驱绦虫
3.其他作用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