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计划】2019年考研政治预习试题(十)

2019年07月18日 来源:来学网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

  1.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是(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解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因此C正确。选项A、B本身的论断是正确的,但不能入选,因为此二者是从事物自我运动的内容而言的。D项是否定事物发展的循环论形而上学命题,不符合题意。

  2."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解析:该题主要围绕必然性与偶然性来考察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与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界限。决定论承认客观必然性,一般是唯物主义的;非决定论否认客观必然性,一般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决定论又分为辩证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前者既承认客观必然性,又否认偶然性;后者虽承认客观必然性,但否认偶然性。题中的"只要知道自然界本身的全部作用,……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是承认客观必然性的,但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及其作用,正确答案为D。

  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

  A.能转移自身的价值 B.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能保存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

  解析: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不会转移,只会在劳动中创造出来。A选项是错误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一定时间内是不会消失的。B为错误选项。劳动力的价值必须在劳动中创造,自身无法保存。C选项错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源泉,D是正确答案。

  4.在货币的职能中,包含了经济危机可能性的两种职能是( )

  A.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解析:在流通手段中,假如一方有货币而不购买,则商品的生产者必然会得不到价值的实现,从而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同样,在支付手段中,假如到期应支付货款一方不能按期支付,则容易引发连锁债务危机,造成经济危机的出现。A为正确选项。

  5.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是( )

  A.科学地区分了中国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

  B.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基本形成

  C.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

  解析:1927年至1935年是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等文章,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区分中国革命对象和中国资产阶级,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毛泽东的很多著作中都有体现。选项C,毛泽东的确很早就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比如,1927年,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选项D科学区分了中国社会各阶级,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

  B.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成熟

  C.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服务的

  解析: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本身并无社会制度属性,应该说,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它姓“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是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C是正确选项。

  7.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以下有关供给侧改革论述的选项中错误的是( )

  A.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B.供给侧改革增长更多依靠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在于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政府宏观调控,培育企业这一供给主体

  D.供给侧改革”意味着我国改革总体思路的调整

  解析:总体来看,尽管“供给侧改革”意味着经济宏调着力点可能发生变化,但不是改革总体思路的调整,而是一系列改革更具象、更明确的表达。这表明,一系列相关改革将获得更具象、更明确的操作路径,并带动国企改革红利更快释放,“供给侧改革”将会成为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主轴。D为入选答案。本题非常重要,务必掌握!

  8.习近平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 )

  A.爱国主义 B.中国精神 C.集体主义 D.奉献社会

  解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A是正确选项。

  9.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是( )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解析: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思想根源就是主观主义。因此,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就成为延安整风运动的中心内容和中心任务。只要全党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得到了纠正,思想路线端正了,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因此选项B、C错误,A正确。选项D不属于整风运动的内容,因而不选。

  10.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B. 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 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 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解析: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在即将进入城市、执掌政权、从事和平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着新考验。为此,毛泽东特别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本题正确答案是D。

  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范围的联盟。其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

  是( )

  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

  C.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解析: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包含着两个联盟:工人阶级和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联盟。其中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是统一战线基础。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

  A.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解析:前三个选项分别列举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经济形态、三个社会形态、三个生产力形态,只有D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的: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她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共产主义阶段)。

  13.我国东部某市是我国获得文明城市称号且犯罪率较低的城市之一,该市某村为了提高村民的道德素养,建有一条“爱心互助街”,使其成为交换和传递爱心的街区。关于对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原则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道德可以滋养法治精神和支撑法治文化

  B.通过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能为法治实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C.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更要强调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D.道德教化可以劝人向善,也可以弘扬公序良俗,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

  解析:C是错误选项。正确的表述方法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

  14.马克思说:“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对于这句话,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

  A.法官的法律世界与其他社会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没有关系

  B.法官的裁判权不受制约

  C.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但必须是法律的奴仆

  D.在法律世界中(包括在立法领域),法官永远是其他一切法律主体(或机构)的上司

  解析:“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这句话寓意法官必须心性纯洁,使自己的思维习惯流淌着法律的因子;同时,法律是最高标准,法官的职责就在于捍卫法律的尊严。C正确。

  15.2015年12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审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两个峰会成果文件。这是指导中非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会议决定将中非关系提升为( ),决心共同致力于做强和夯实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五大支柱”。

  A.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B.全面战略协作伙伴

  C.建设性合作关系

  D.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解析:中国和非洲决心抓住中非发展战略高度契合的历史机遇,推动中非合作全面发展。围绕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五大支柱”,着力实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公共卫生、人文、和平和安全“十大合作计划”,不断充实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A正确。

  16.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发展理念是( )

  A.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合作

  B. 创新、改革、绿色、协调、发展

  C.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D. 创新、协调、绿色、科学、共享

  解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大系统。其中,创新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动力,为其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协调和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和外在支撑,将促进其他发展更具有创新性、竞争性和共享性;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是其他发展的基础;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其他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本题极重要,请务必把解析的内容熟练掌握并记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4分)

  1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它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

  B.它是“科学之科学”

  C.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解析:答案为AD。此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把握的程度,以及对以往哲学的基本性质掌握的程度。B和C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因为它不是“科学之科学”,而C项又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A、D项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日哲学的根本区别。

  18.法国哲学家孔德认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有( )

  A.认为人类历史是具有规律的

  B.没有认识到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C.他否认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D.他的这一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

  解析:孔德的话,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成分。人类进步能够改变速度,说明他认为人类历史是具有规律的,A正确。后半句话说,“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说明他没有认识到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正是因为主体的能动性,所以社会历史的发展才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他只承认了统一性,而否认了多样性,选项BC的说法正确。选项D也是正确的,因为孔德的说法割裂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否定了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否认了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选择性的统一。因此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19.以下关于剩余价值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是生产资料的自然报酬

  B.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D.产生于资本主义流通过程

  解析: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不可能是什么“自然报酬”,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环节,但要以流通为条件。BC是正确答案。

  20.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竞争的不同点在于( )

  A.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手段不同。垄断时期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

  C.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造成的损害更加大大超过先前

  D.竞争的文明程度不同,垄断时期的竞争因法制化而更加文明

  解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竞争的程度更加激烈,手段更多,更残忍,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及。ABC为正确选项。

  21.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

  A.努力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保值增值

  B.抑制通货膨胀

  C.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D.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解析:A选项是微观经济要解决的目标,不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BCD正确。

  22.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间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毛泽东曾称赞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革命性、民主性”主要体现在( )

  A. 不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B. 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C. 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选项B正确。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C正确。《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选项D正确。选项A在《临时约法》中并未涉及,所以不选。正确答案是BCD。

  23.科学技术之所以是生产力,原因在于( )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B.科学技术通过劳动者的运用能转化为生产力

  C.科学技术可以通过人的劳动而形成社会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一个独立要素

  解析: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人的越来越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故A为错误选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智能性要素,并非独立要素。故D错误。BC是正确答案。

  24.在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解析:上层建筑包括两层内涵,一是政治上层建筑或社会政治结构,包括国家宪法等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政党等组织设施。国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B、C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二是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D项是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范畴。A项是经济基础的核心部分,不选。本题正确选项是BCD。

  25.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

  A.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制止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

  C.摆脱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认识

  D.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解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正确答案为ABC。

  2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及时要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

  A.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将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基石

  B.体现了党增进人民福祉的决心,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C.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是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

  解析: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根本上是人的小康,发展的目的在人,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也在人,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反之,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实现共享发展只能是一个美好梦想。13亿多人民中蕴藏着无限潜能,只有坚持在实践中把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到各个方面,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才能真正激发起每个人的创造活力,汇聚形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动力。ABCD均正确。

  27.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民族的”是指( )

  A. 反对外来的资本主义文化

  B. 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C. 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D. 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

  解析: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决不排斥外国的进步文化,而是注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里的人民大众不仅仅只是工农。BC是正确答案。

  28.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系统地概括和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是指( )

  A.批评与自我批评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解析: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BCD是正确选项。A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的体现,并非党的思想路线。

  2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所建立的统一战线有( )

  A.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B.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析:1924年国民革命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为“联合战线”,又称“第一次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称“第二次国共合作”。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各个时期的合作成分各不相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有两次,也就是A与C项。

  30.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  )

  A.我国制定的《民法通则》

  B.西周提出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C.中国传统的“和为贵”、“少讼”、“厌讼”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解析: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法律意识本身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绪,是法律意识的初级形式和阶段。法律思想体系是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它以理性化、理论化、知识化和体系化为特征,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产物,也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自觉的反映形式。选项A错误。《民法通则》属于法律文件,并非法律意识。BCD是正确选项。

  31.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力制约原则( )

  A.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B.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C.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对“一府两院”监督

  D.法院对法律合宪性审查

  解析: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它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相互之间的制约。权力制约原则在我国宪法中体现为:(1)宪法规定了人民对国家权力活动进行监督的制度,如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宪法规定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3)规定了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内部不同的监督形式。如《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等等。选项D错误。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法院对法律合宪性的审查。本题正确选项是ABC。

  32.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里程碑,协定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协定,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同样重要的里程碑。以下选项中有关《巴黎协定》的论述中正确的选项是( )

  A.协定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

  B.各方同意联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消除贫困的努力,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 2℃以内,并继续努力、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定在 1.5℃之内,以大幅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

  C.协定指出发达国家应继续带头,努力实现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则应依据不同的国情继续强化减排努力,并逐渐实现减排或限排目标

  D.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各方应该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步增加当前的自主贡献,并反映其尽可能大的力度,同时反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

  解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21次大会在巴黎圆满闭幕,全球195个缔约方国家通过了具有历史性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巴黎协定》也成为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ABCD均为正确选项。

  33.201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授权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决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许多实举措、硬政策。决定指出,到2020年必须确保( )

  A.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B.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D.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解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ABCD均为正确选项。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05年8月24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栏目中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著名的“两座山论”,他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习近平接着写道:“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2006年习近平对“两座山”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缜密论述,他指出:“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关于“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思想超越,但是,这超越都建立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基本内涵之上。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的再次阐述“两座山”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演讲后,他回答学生提问时坚定地说,“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材料2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使“美丽中国”的表述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也令“美丽中国”从一句抽象的理论表达落地生根为具象的实践形态,这也是我国在“绿色发展”实践过程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化所得出的科学理论认识。在未来,“美丽中国建设”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并举并重,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问题:

  (1)请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绿色发展”的理解。

  (2)结合学习的唯物辩证法知识,阐述“两座山论”的哲学意蕴。

  答案:

  (1)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不能错误地认为“绿色发展就是不要发展或慢发展”,不要片面地认为“绿色发展就仅仅是节能减排、防洪抗旱、封山育林、治污防污”。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科学把握绿色发展内涵。绿色发展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还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版”,是传统发展思维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不仅是发展理念的转变,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的转变。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提质增效的跨越式发展,是换一种思维抓发展,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以转型升级为路径,以生态增值为导向,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在于发展绿色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体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产业发展道路。

  (2)“两座山论”是辩证统一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似乎属于不同发展领域和范畴,过去我们也曾走过一段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的弯路,就是忽略了“两座山”的依存关系。习近平用“三个阶段”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两座山”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密切,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事实证明,一味索取的结果,只能是导致经济发展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都会受到影响。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两座山”的关系正确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和关键所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类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无论是在推进改革中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还是在经济转型中提出“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问题:

  (1)在实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理解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如何用“创新”理念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答案:

  (1)当前,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较为完备,未来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发展,主要就是靠‘创新’。这种突破包括了主客观的突破,也就是创新。不仅是发展方式、方法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创新。所以,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升级版,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创新要求,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和一切事业,让创新科学结合、有机衔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实践,永远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向未来,惟创新者强。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时代赋予中国发展兴盛的历史机遇,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创新力量。我们要大力弘扬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首先要实现新常态下发展动力的转换。如果说传统的发展是做“加法”,那么创新发展就是做“乘法”。实施创新发展,就是要变发展驱动创新为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变要素投入拉动为开启内涵式增长。实现这种 “转变”,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的集合创新,通过建立起高效快捷的体制机制,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产业新体系、培育社会治理新能力,让创新发展这道“乘法”激发出全社会全新的发展活力。创新驱动战略势在必行,政府创新职能转换刻不容缓。启动创新发展这台“新引擎”,需要政府做好简政放权和构建服务型政府这篇大文章,举好政策的旗,铺好创新的路,让更多创新元素汇聚到服务“人”、激活“人”上面来,通过建平台、出政策、创环境,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在推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中出实招、见实效,厚植良好的创新环境。

  3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凑够一撮人就走,管它红灯绿灯。”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但仍要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还冒着安全风险呢?这折射出人们规则意识的淡薄和法治观念的缺失。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下坚实基础,更好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材料2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行动。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之外,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限性与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

  问题:

  (1)为何法律权威要靠人民来维护?

  (2)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答案:

  (1)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只有人民内心拥护法律,全社会信仰法律,法律才能发挥作用,法律权威才能真正树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法治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不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群众“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信访不信法”,遇事找熟人、走关系等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地方“工闹”“医闹”“拆迁闹剧”等情况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之所以存在,甚至成为顽疾,细究起来,一个“根子”在于全社会法治意识不强,法治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应当看到,当前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人治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成为制约人们现代法治观念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加之在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的存在,客观上造成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后果,不同程度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此外,这些年来法治宣传教育成效明显,但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影响了人们法治观念的树立。

  法治观念是法治的重要基础。法律只有被认同、被信仰,成为内化在人们思想中、熔铸到人们头脑中的强大观念,人们才会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因此,必须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是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无论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都离不开法治文化在精神与价值层面上的培育与熏陶。唯有让法治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中国,是制度、机制、文化的有机统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着力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实施的同时,在继承历史传统、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不断完善机制、创新形式,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

  加强法治建设,必须强化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没有道德的滋养,法治文化就缺少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思想基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其成为法治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大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发挥执法司法的引领作用。法律实施的过程,也彰显着蕴含其中的道德和价值理念,对法治文化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如果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使法律成为“纸老虎”“稻草人”,而且对社会公正造成致命的破坏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法律实施的每个环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执法行为、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更好地营造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3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问题:

  (1)请阐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的理解。

  (2)青年应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价值取向。从本质属性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与学说,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始终以实现人类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为了大多数人的进步的社会运动,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体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义,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规律,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大多数人自觉接受并用以规范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根本价值取向。

  (2)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5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在未来3年同非方重点实施包括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十大合作计划”,受到非洲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全程参加峰会报道的埃及《金字塔报》资深记者萨米·凯姆哈维认为,“十大合作计划”都是惠及非洲人民的民生大事,就业、减贫、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更是直接与非洲寻常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十大合作计划”的提出可谓正当其时,必将助推非洲国家走出经济困境,驶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材料2

  2013年,坦桑尼亚是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访非洲的第一站。习主席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演讲,并用“真、实、亲、诚”四字概括中非关系。

  材料3

  由西方主导的各种发展战略无论本意如何,都没有打破非洲的落后循环。而中国的投资,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等角度出发,正好为非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并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在非洲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给自然资源以外其他行业带来了积极影响,中国的商家为非洲消费者带来了价廉商品。此外,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商家也会有兴趣到非洲开设生产基地。对于崇尚竞争的西方来说,对中国加强与非洲的来往没有理由指责抱怨,非洲政府喜欢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原因是中国没有要求把政府变革作为投资条件,中国这种务实的态度值得肯定。

  问题:

  (1)阐述中非关系“真、实、亲、诚”的内涵。

  (2)如何理解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与非洲发展合作关系的担忧?

  答案:

  (1)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双方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中方发展对非关系的力度不会削弱、只会加强。对待非洲朋友,中国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中国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中国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中国讲一个“诚”字。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非洲,世界和非洲的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

  (2)中国对待非洲与西方国家有本质不同。在历史上,中国从未侵略过非洲,从未参与贩卖黑奴,从未建立殖民地,从未制定系统化掠夺非洲资源的经济政策。中国与非洲有被奴役的共同历史,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身份,有追求独立生存富强的共同目标,中非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中非友谊经受了考验。中国发展将给非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非洲发展也将为中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双方应该携手同行,继续坚定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将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始终是非洲全天候的好朋友、好伙伴。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