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义】2019年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专业知识单元知识点之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2018年10月08日 来源:来学网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 ointestinal hem orrhage)系指屈氏(Treti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此范围。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20%,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这是临床常见的急症。

(一)病因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在临床上也应考虑一些少见或罕见的病因,以免造成漏诊与误诊。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病因可归纳列述如下:

1.上胃肠道疾病

(1)食管疾病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消化性溃疡,食管损伤。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非甾体消炎药如乙酰水杨酸、保泰松、吲哚美辛等或嗜酒引起的急性胃粘膜损害),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癌,急性胃扩张,十二指肠炎,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胃手术后病变(胆汁反流性吻合口炎与残胃炎、缝线引起吻合口与残胃粘膜糜烂、残胃癌)。

(3)空肠疾病空肠克隆病,胃肠吻合术后空肠溃疡。

2.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肝硬化结节性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等。

(2)门静脉阻塞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受邻近肿块压迫。

(3)肝静脉阻塞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

3.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癌,术后胆总管引流管造成的胆道受压坏死,肝癌、肝脓肿或肝动脉瘤破入胆道。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溃破。

(3)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主动脉瘤,肝或脾动脉瘤破裂。

(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4.全身性疾病

(1)血液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

(2)尿毒症。

(3)血管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Rendu?Osier-Weber病),弹性假黄瘤等。

(4)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或其他血管炎。

(5)应激性溃疡败血症,创伤、烧伤或大手术后,休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脑血管意外或其他颅脑病变,肺气肿与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应激状态。

(二)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一般取决于病变的性质、部位和出血量与速度。

1.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均有黑粪,但不一定有呕血。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者可只表现为黑粪,在幽门以上者常兼有呕血。然而,幽门以上的病变如食管或胃的病变出血量较小或出血速度较慢,往往并无呕血,仅见黑粪。幽门以下的病变如十二指肠病变出血量较大、速度快,血液可反流入胃,除黑粪外,也可有呕血。

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这是由于血液经胃酸作用而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但如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则为鲜红或兼有血块。黑粪呈柏油样,粘稠而发亮,系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而形成硫化铁所致。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所表现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其程度轻重随出血量大小和失血速度快慢而异。出血量较大、失血较快者,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相应不足,导致心排血量明显降低,可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如头昏、心悸、出汗、恶心、口渴或晕厥等。

3.发热多数病人在休克被控制后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循环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再加以贫血的影响,可能是引起发热的原因。

4.氮质血症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血中尿素氮浓度常增高,称为肠性氮质血症。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大多不超出6.7mmol/L(40mg/d1),3~4日后才降至正常。肠性氮质血症主要是由于大量血液进入肠道,其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

5.血象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均有急性失血后贫血。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均无变化,因此血象检查不能作为早期诊断和病情观察的依据。在出血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须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其程度取决于失血量外,还和出血前有无贫血基础、出血后液体平衡状况等因素有关。

患者有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在出血后骨髓有明显代偿性增生,可暂时出现大细胞性贫血,周围血片可见晚幼红细胞与嗜多染性红细胞。出血24小时内网织细胞即见增高。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2~5小时,白细胞计数可升达1万~2万,血止后2~3天才恢复正常。但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_

1.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早期识别必须考虑并排除各种病因所致的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或过敏性休克,也应和重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或异位妊娠破裂、自发性或创伤性脾破裂、动脉瘤破裂等引起的内出血鉴别。及时进行直肠指检,可以及早发见尚未排出的黑粪,有助于较早地作出诊断。

呕血与黑粪首先应和鼻出血、拔牙或扁桃体切除术吞下血液或进食禽畜血液引起者加以区别;口服骨炭、铁或铋剂、和血丹等均出现黑色粪便,也应和黑粪区别。呕血有时须和咯血加以鉴别,如下表(考生要记忆)。

表1.3 呕血与咯血的鉴别要点

2.出血量的估计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提示每日出血量在5ml以上。黑粪的出现一般须每日出血量在50~70ml以上。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因轻度的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与脾贮血所补充,并不引起全身症状。凡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特别是出血较快者有头昏、乏力、心悸、心动过速和血压偏低等表现。随出血量增多,症状更为明显,引起出血性休克。

3.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一次出血后黑粪持续天数受患者排便次数的影响,如每日排便一次,约3天后粪便色泽恢复正常。

有下列迹象者,应认为有继续出血或再出血,须予及时处理:①反复呕血,或黑粪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呕血转为鲜红色、黑粪变成暗红色,伴有肠鸣音亢进; ②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补液输血而血容量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经快速补液输血,中心静脉压仍有波动,稍有稳定又再下降;③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与红细胞压积继续下降,网织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

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4.出血的病因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与体征,约有半数病人可以作出病因诊断。进一步需依靠其他诊断措施,包括有关的特殊检查方法,可以查清大部分病人的出血部位与病因。

(1)病史、症状与体征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多提示出血来自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在出血前疼痛加剧,出血后减轻或缓解,更有助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有服用乙酰水杨酸等损伤胃粘膜的药物、酗酒史或应激状态者,可能为急性胃粘膜损害。过去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或慢性酒精中毒病史,并有肝病与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者,可能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出血。但是由于脾常在上消化道出血后暂时收缩,诊断时不应过分强调脾肿大作为依据。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即使确诊为肝硬化,不一定都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出血,约有30%~40%患者出血实系来自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或其他原因。

(2)实验室检查急性出血后血白细胞计数常有增高;如增高不明显,甚至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见于肝硬化。肝功能试验结果异常亦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出血后短期内发现血清胆红素增高,应考虑胆道出血、肝硬化或壶腹肿瘤等诊断。

(3)消化液检查在仅表现为黑粪的活动性出血者,可经口插管逐段低压吸取消化液,观察有无血迹,以确定出血的部位。有时须用带气囊的双腔管,在插管通过幽门后充盈气囊,可随肠蠕动由十二指肠进入空回肠,逐段吸取肠液进行出血的定位诊断。

(4)吞线试验吞入长度约100cm的棉线,一端固定在患者的颊部,另一端系有小金属球,借助其重量可经胃和幽门进入肠道。一般留置6~8小时后取出,检查有无棉线染成褐色的血迹,用以估计活动性出血的部位。

(5)内镜检查一般主张在上消化道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紧急内镜检查,同时还可经内镜作紧急的止血治疗。

(6)X线检查急性胃粘膜损害或浅小的消化性溃疡可在短期内愈合或好转,延迟检查使X线诊断的阳性率大为降低,故宜将X线钡餐检查时间提前。目前主张X线钡餐检查最好在出血已经停止和病情基本稳定数天后进行。

(7)选择性动脉造影内镜检查如无阳性发现,可作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分别进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在出血活动期进行检查。

(四)治疗

1.一般急救措施应对出血性休克采取抢救措施。须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目前不主张用头低位,以免影响呼吸功能,宜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要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对肝病患者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

应加强护理,对病情作严密观察,包括:①呕血与黑粪情况;②神志变化;③脉搏、血压与呼吸情况;④肢体是否温暖,皮肤与甲床色泽;⑤周围静脉特别是颈静脉充盈情况;⑥每小时尿量;⑦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与血尿素氮;③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老年患者常需心率与心电图监护。

2.积极补充血容量立即配血,尽快用大号针进行静脉输液,或经锁骨下静脉插管输液与测量中心静脉压。输液开始宜快,用生理盐水、林格液、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尽快补充血容量。补液量根据估计的失血量来决定,但右旋糖酐于24小时内不宜超过1000ml。应及早输入足量全血,以恢复血容量与有效血循环。最好保持血红蛋白不低于90~100g/L。库血含氨量较多,在肝硬化病人可诱发肝性脑病,宜用鲜血。应注意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多而引起肺水肿。老年病人最好根据中心静脉压调节输液量。

3.止血措施

(一)药物治疗可用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100ml水中分次口服,或作鼻胃管滴注。也可用血管加压素10U加入5%葡萄糖液200ml中,于20分钟内缓慢静脉滴注,用以降低门静脉压。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止血效果,必要时可重复静脉滴注,但每日不超过3次为宜。在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时,可通过插管滴注血管加压素、不仅对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效,对其他出血病灶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或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等引起的出血,也有止血作用。血管加压素宜在严密监护下应用,滴注不可过快,慎防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醇酯。

在急性胃粘膜损害或消化性溃疡出血时,西米替丁静滴或雷尼替丁静脉滴注,也可用法莫替丁或奥美拉唑静脉滴注

(2)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重要考点)适用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口或鼻腔送入三腔管,进入胃腔后充气使管端的气囊膨胀,然后向外牵引,用以压迫胃底的曲张静脉。此时再充气使位于食管下段的气囊膨胀,即可压迫食管的曲张静脉,一般均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操作中必须警惕置管引起的血液反流进入气管而致窒息。置管24小时后宜放出气囊空气,以防气囊压迫过久可能导致粘膜糜烂;必要时可再重复充盈气囊。在出血停止后24小时,可放出气囊空气,继续置管观察,如24小时内未再出血,即可拔管。

(3)内镜直视下止血可经内镜对出血部位用1%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或用孟氏溶液起收敛作用,也可用凝血酶,均能暂时止血。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经内镜曲张的静脉。一般采用的硬化剂为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硬化醇或油酸乙醇胺

【来学宝典】—海量题库+高质量考试同步题库+考前押题、模拟试题!学习神器!获取>>

来学网现已开通线上辅导课程,名师授课、专家答疑、更有定制科学复习计划!点击进入: 来学网

心之所往
来而学之

更多热门考试资讯,点击进入:来学网

在线视频学习,海量题库选择,点击进入:来学网

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个打磨自己的过程,希望小编整理的资料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点击进入>>>>来学网—未来因学而变

学习视频,在线题库、报考指南、成绩查询、行业热点等尽在来学网